南召县红阳医院
当前位置:
NAN ZHAO COUNTY HONG YANG HOSPITAL
冰台取火发源地 全民艾灸健康城
来源: | 作者:红阳医院 | 发布时间: 2023-06-18 | 461 次浏览 | 分享到:
     艾草,自古便被称为“医草”,属纯阳之物,是华夏祖先最早使用的草本植物之一。

    《名医别录》最早把艾叶作为药物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本草纲目》亦有提及艾草:“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图片
     从古至今,艾草都被广泛使用,是中医养生的一味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而也有着“百草之王”的美誉。
     艾草是菊科蒿属植物,植株有独特的香气,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艾草兼具药、食、医等功能于一体,可外用,可内服,鲜嫩者亦可当食材,如客家传统糕点“艾糍”。艾草美食适合气血寒滞人群,有助于改善腹部冷痛、虚寒腹泻等。
图片
     中医认为,艾草味苦、辛,性温,归肝经、脾经、肾经,具有散寒祛湿、温经止痛等功效,常用于内科和妇科疾病的治疗,艾草又被称为“女性的养生草”。
      近年来随着对艾草临床应用、生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艾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成分、黄酮类、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温经活络、抗菌抗病毒、调节保护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等药理作用
     新鲜艾叶晒干后可制成干艾叶,干艾叶与其他中药材搭配,煮水后用于泡脚、坐浴、沐浴,能祛寒、除湿、通经络,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对于气血循环不好的人群、皮肤瘙痒者可起到保健、调理的作用。
图片
     常规的艾草制品,其有效成分利用率较低,但经过现代化、高纯度的水蒸气蒸馏工艺,可以提取艾草中的核心成分——艾叶油,其温热渗透之效更强,可沿着人体经络,传导作用至全身。
     如艾灸草本贴、天竺葵杏仁精油、精油艾灸贴等,均使用了艾叶油作为核心成分,对于虚寒、不通所导致的疼痛具有显著作用
     虚寒类:一是先天虚寒体质的人;二是因疾病所导致的身体虚寒,表现为容易感冒、怕冷、便溏、痛经等;三是身体虚寒的老年人,表现为怕冷、夜尿多、大便无力等。
     中医典籍《证治要诀》记载:“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使人体气血不流畅,产生瘀滞、郁结,以致脏腑经络等局部发生疼痛。
      “寒则气收,热则气疾”,说明寒热对气血运行有影响。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便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和气血运行,导致痰湿、瘀血等形成,进而不通则痛
     对此,透过「艾」的温热之力,可起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图片
     此外,人体各部分都分布着经络,经络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是联接内外,调节肌体正常运行的关键。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人体局部容易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一系列功能障碍。
     艾灸敷贴、或是精油按摩相应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作用。

艾草取火源点地南召

       艾,冰台。
        ——《尔雅.释草》
       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冰台。
       ——西晋.张华《博物志》
图片
       将冰块磨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圆形,举起对着阳光,在圆冰下的光斑上,放上干艾,可以取火。圆冰取火,和用凸透镜取火的原理一样,这里用干艾作引火物,所以艾草得一雅致而贴切的美名:冰台。
       要追溯南召艾草(冰台)文化,少不得小空山和南召猿人的影子,时光一下子穿梭到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南召猿人遗址”位于南召县云阳镇西北3.5公里的杏花山上,这里背风向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原人类鼻祖——“南召猿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的。
       考古工作者在杏花山上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根据伴生动物化石及地层等综合分析,认定这里发现的古人类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并正式把这种古人类定名为“南召猿人”,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召“小空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南召县小店乡杜庄村东南500米小空山山腰处,西临空山河,东距南召猿人化石地点3公里。在上下相距7米的两个洞穴里,出土大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洞穴内有厚约1米的残余艾草灰烬层、300余件石制品和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志着人类走向新的历史文明。下洞宽6.4米、高3.2米、深30米,在洞口北壁1米处文化层里,出土石器102件,其中石核35件,石片13件,石屑14件,砍砸器15件,敲砸器6件,尖状器7件,刮削器8件,石锤3件从打制技术与器形特点看,其时代属更新世晚期偏晚阶段。
      1980年和198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小空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器、石料、石制品等共计275件。2013年,小空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类祖先认识艾灸是从“艾能生火”开始的。人类对于取火方法的掌握,也为“灸”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艾与火相遇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艾草将会与人类的生存繁衍盒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小空山洞穴内厚约1米的残余艾草灰烬是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人类发展史研究表明,人类学会使用和管理火得到科学完全证实是从直立人阶段开始的,只有人类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本领之后,才有可能占领洞穴。因为火不仅可以熟食使人类增强营养,还能驱逐食肉类动物的侵扰和防寒、防潮湿。小空山一米厚艾草灰烬层的发现,说明洞穴主人已达到或接近北京猿人的物质文化水平,这是我国直立人阶段第二处证实人类已经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
       2019年,民建中央著名学者、古史专家张士元与CCTV《发现之旅》频道主编一行,在中国艾灸养生协会主席马文晓的陪同下,在空山洞内发现了人类冰台取火遗址-----南召古人类从石崖上的凹槽中取冰,利用冰块球面凸透镜的原理聚光,举冰引燃艾叶取火,这就是冰台取火,所以艾草又名冰台。这一重大发现,证实了南召古人类使用艾草的起源,证实了小空山遗址是南召古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源点。洞口是朝着西北最容易结冰的地方,洞口壁上这些曲面都是容易做凸透镜的地方,也是古人取火和保存火的地方。

灸法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艾绒及其他灸材在人体穴位进行燃烧或温熨,通过药物及光热作用刺激穴位,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果,也称为艾灸。

源远流长的艾灸疗法

图片


《黄帝内经》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也。”早有灸法的记载。

《千金要方》

“取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药王孙思邈在书中总结了艾灸理论及多种灸法,如上述的隔物灸,还有施灸顺序及艾叶选择等。

《外台秘要》

“适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唐代王焘也非常重视灸法的奇效。

图片

▲新鲜艾叶

可见,在中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灸法也为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艾叶作为主要的灸材,也经过了先民漫长的筛选。自古以来,施灸材料多种多样,如桃枝、桑枝、竹茹、蔓菁子、草纸、药捻、灯芯草等。其中,艾叶具有温热特性持久、来源广泛、加工简单等优点,成了灸材的最佳选择。
常用的灸法有哪些呢?

现在老百姓养生观念越来越强,如何对抗亚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艾灸作为中医疗法之一,因其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等优势,已成为老百姓日常保健的常用方法。李树成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可以采用悬灸、灸器灸进行预防保健。

 

图片


悬灸是直接点燃艾条对局部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环境、体位不受限制,一般以被灸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者可用左手持艾,食、中二指分张,放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受被灸局部受热程度,并调整艾灸距离。
李树成提到,一般每个部位灸15-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潮湿即可。
此外,为了迎合各广大群众需求,现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温灸器,款式多样,使用方便,安全性较为提高。

图片

针对不少市民都困扰的艾灸烟问题,则建议选用纯度高、少杂质的艾绒或艾条,注意室内通风,推荐在抽风设备完善的室内进行施灸。


对于日常保健,可选用什么穴位进行艾灸?

头颈部

 

图片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散寒、解表、助阳等作用。
腹部

 

图片

▲神阙穴:脐中央,有回阳益气的作用。关元穴:脐下3寸,有温壮元阳的作用。
四肢

 

图片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有健脾益气、强身壮体的作用。
背部

 

图片

▲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补肾纳气,固精敛涩、调经止带的作用。
李树成总结,日常养生保健或者亚健康者,可选用足三里穴、大椎穴、神阙穴、关元穴进行艾灸,或者单灸足三里;有哮喘或易感冒者可灸风门穴、肺俞穴、大椎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经常腹泻、消化不良者可灸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神阙穴。
值得注意的是,艾灸需要长期施灸,日久才能有疗效,特别是慢性病及疑难病,可以灸数月甚至数年,老年人养生保健更应常灸。
而施灸的顺序一般先上部,后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身,后四肢,依此进行。如果艾灸不讲次序,往往有面热、咽干等上火表现。当然也有可能因体质不同而出现上火表现,可用生地、麦冬、玄参煎水喝缓解不适。而艾灸的时间则建议在白天,早上最为适宜。


艾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施灸前后,忌过饥过饱、饮茶、饮酒、食用辛辣油腻之品。极度疲劳、大汗淋漓时禁灸。
孕妇腰骶、腹部不宜施灸,胎位稳定的孕妇,治疗妇产病可辨证使用灸法。
长期施灸后可能落下疤痕,应尽量避免在颜面部、明显外露部位、关节部位施灸。
若在艾灸过程中出现晕灸,要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施灸中要留心观察,防止晕灸。

附:红阳医院三伏贴时间

图片